“历经700多个日夜,我们终于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又拿下了‘全球首个’。”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国际风电复合材料高峰论坛上,浙江振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开发部副部长刘召军向与会嘉宾介绍振石新材料光伏边框,引来了现场一阵惊叹。
有人给这个研发团队取了个好听的名称,叫“追光者”。
“抬头看屋顶,看到这一排排的太阳能光伏板了吗?我们研究的光伏边框,就是这些光伏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顺着刘召军手指的方向看去,一下子就明白了队名的来历。
刘召军介绍,如今市场上使用的光伏边框通常由高能耗的铝合金制成,随着光伏组件走向沙漠、海洋等应用场景,金属材质的弊端开始逐渐凸显——易腐蚀、易老化、易变形,新材料就成为了替代对象。
更为重要的是,开发新材料光伏边框,意味着将推动玻璃纤维在新领域的应用。
只是,让非金属代替金属这条路,还没人走过。用“追光者”来形容这支团队,名副其实。
“我们有新材料的研发实力,新材料光伏组件更是一个前景广袤的市场。”刘召军直言。
风电基材产销、市场占有率、产品性能指标均居全球第一,全球每3支风电叶片就有1支用到振石的产品。的确,振石的实力不容小觑。
锚定了目标,就义无反顾地往前走。
这支20人的研发团队,不仅有多位博士、硕士,还有不少青年工匠。
大家都知道,要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往往意味着要奔着解决难题去。“如果不解决当前的痛点,为何要选择我们的产品?”
因此,“找茬”就成为了团队最初的主要任务。
比如在恶劣环境下金属边框需要加厚就会导致成本上升,金属边框使用久了就容易被腐蚀……
“只有找到了痛点,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从材料到工艺,从结构到设备,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是从零开始。
从原材料的比例,到成型技术的选择,摆在团队面前的,就是日复一日的试验与调整。
好不容易通过固塑共挤技术实现了复合材料的一体化快速成型,但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使用久了,复合材料会不会出现变色变形,腐蚀等情况?
团队再次开展集中攻坚,让材料的耐高温、耐腐蚀力再上一个台阶。
“每一项科研成果的产生都要经历漫长过程,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是做不出成绩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攻坚克难,做科研路上的‘孤勇者’。
多维度的研究攻关和设计创新,产品在一次次的试验中逐渐成型。
新材光伏边框的横空出世,可谓是创造了三个“更”——耐腐蚀性更强,成本更低,碳排放更低。能够满足海上、沙漠、屋顶和湖面等各种光伏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与铝合金材料光伏边框相比,新材料光伏边框的强度增强了5倍以上,碳排放量却只有铝合金材料的15%,这些都将为光伏产业更快发展带来十足的竞争力!
“如今,振石多个工业厂房屋顶上,使用的正是我们自产的新材光伏边框。”说到这儿,刘召军颇为自豪。
越是前沿领域,可借鉴的经验越少。一支科研团队,如何持续保持创新能力?
在这支团队看来,科研要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如果说‘从0到1’的原始创新,是对于材料的探索阶段。那么如今的研发,则要基于用户需求痛点来完善,才能更好地打开市场。”
这支追光者队伍,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将新材光伏边框升级到了2.0版本。
“光伏边框使用场景多为户外,日常容易产生灰尘等杂物,需要定期人为清理,耗时耗力。”
在了解用户需求后,团队尝试了诸多办法,最终做了个大胆的“减法”——拿掉边框短边的A面。
“一般光伏边框组件分为长边和短边,我们尝试把短边A面拿掉,这样雨水就能直接将杂物冲刷带走,同时增加防滑设计,不影响其功能使用。”刘召军向记者介绍。
如此的“减材”,在行业内可以说是“创举”,但它精准地踩在了需求痛点上,这也让升级后的产品获得了不少用户的认可。
“我们的产品通过了TÜV莱茵认证,获得了全球首张复材边框认证证书;通过了CPVT(国家光伏质检中心)海上实证平台安全试运行;通过了10多家头部组件厂、电站公司和发电集团的测试评估和试用验证……”
期待,这支“追光者”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